蔡雪筠中醫師病案分享 – 壓力大不能入睡失眠
陳女士(化名)是位約50歲的文員,近日因壓力甚大,加上情緒波動,夜間難以入睡,即使已服用西醫處方的安眠藥,也無法入眠。就診時,陳女士表示自己即使很睏倦,也好像無法放鬆,感覺腦袋完全無法停止運轉,整個人也感到很重,不太想動,此刻她只渴望能好好睡覺。此外,陳女士亦感到頭痛劇烈,尤其是前額部。陳女士還感到手足冰冷,但內在卻熱如火爐,這種冷熱錯雜的感覺令她更加煩躁不適。
醫師分析- 氣血內鬱引致精神亢奮
蔡雪筠中醫師判斷陳女士是因為壓力甚大,加上突如其來的情緒波動,引起氣逆內結,氣鬱化熱而導致失眠。當氣血鬱逆時,氣血無法到達四肢,導致手足冰冷。由於陳女士全身的氣血聚集在頭部和胸中,過多的陽氣容易化熱,因而出現煩躁、精神亢奮及頭痛等症狀。雖然我們無法立即改善壓力或情緒問題,但失眠與壓力情緒關係密切,容易形成惡性循環。因此,只要短暫抽離引致壓力和情緒問題的事情,或透過針灸和中藥等方法改善睡眠,都能有助於緩解整體的失眠、壓力和情緒問題。
失眠患者服用中藥後能入睡
蔡雪筠中醫師為陳女士處方了疏通氣血的中藥,幫助將鬱結的陽氣外散到四肢,回復正常的氣血運行。一週後,陳女士在覆診時表示,服用中藥後能安然入睡,甚至有天,因為服藥後感到放鬆和睏倦,便早早入睡,忘記了要服第二次中藥。
【中醫健康教室】
多久睡不著算失眠?
一般而言,當在上床後嘗試睡覺超過30分鐘仍無法入睡,或夜間醒來後超過30分鐘無法再次入睡,就算是失眠。根據中醫理論,失眠可分為難以入睡、易醒、多夢、早醒等不同類型。若這些症狀每週發生三次或以上,並持續一個月以上,同時對日常生活產生明顯影響,則可確診為慢性失眠。值得注意的是,每個人的睡眠需求有所不同,有些人需要7-8小時的睡眠,而有些人則只需5-6小時。因此,判斷是否失眠應同時考慮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。
為什麼壓力大會失眠?
從中醫的角度來看,壓力大會導致失眠主要是由於氣機鬱滯所致。當人長期處於壓力狀態,肝氣鬱結,無法舒暢,容易影響到心神的安寧。中醫認為「肝主疏泄,心主神明」,肝氣鬱結會影響心的功能,導致心神不安,難以入睡。此外,壓力還可能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陽氣上擾,使得腦部過於活躍而無法安靜下來入睡。
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,壓力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,促使體內釋放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「壓力荷爾蒙」,使人處於「戰鬥或逃跑」的警覺狀態,導致心跳加速、肌肉緊張、腦部活躍,這些都不利於睡眠。長期的壓力更會打亂體內的晝夜節律,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,從而破壞正常的睡眠-覺醒週期。
因此,壓力是導致失眠的重要因素,在治療失眠時,除了改善睡眠本身,也需要同時管理壓力。通過中醫的調理,可以疏肝解鬱、養心安神,從根本上改善因壓力引起的失眠問題。
壓力大會影響睡眠嗎?
是的,壓力確實會對睡眠產生顯著影響。當一個人處於壓力狀態下,體內會釋放更多的壓力荷爾蒙(如皮質醇和腎上腺素),這些荷爾蒙會使人保持警覺,不利於身體放鬆和入睡。從中醫的角度來看,壓力導致肝氣鬱結,氣血運行失常,無法維持正常的陰陽平衡,特別是夜間陰氣本應上升,陽氣下降,但壓力使陽氣反而上擾,氣血上湧至頭部,導致頭腦過度活躍,難以安靜下來。
此外,長期的壓力會干擾人體的晝夜節律,影響睡眠激素(如褪黑素)的正常分泌,改變睡眠結構。許多人在壓力下會出現難以入睡、睡眠淺、多夢、易醒或早醒等問題,甚至形成慢性失眠。值得注意的是,壓力與睡眠問題之間往往形成惡性循環:壓力導致睡眠問題,而睡眠不足又會降低人應對壓力的能力,進一步加重壓力感。
因此,管理壓力對改善睡眠質量至關重要。除了中醫調理外,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、練習放鬆技巧(如深呼吸、漸進式肌肉放鬆、冥想等)、保持規律的作息、適當運動、避免睡前使用電子產品等,都有助於減輕壓力對睡眠的影響。
失眠如何入睡?
對於失眠患者來說,以下方法可能有助於入睡:
規律作息:建立固定的睡眠時間表,包括固定的睡覺和起床時間,有助於調節體內生物鐘。
睡前放鬆活動:睡前一小時可進行溫和的放鬆活動,如泡溫水澡、聽輕柔音樂、閱讀或練習冥想與深呼吸。這些活動有助於身心放鬆,為睡眠做好準備。
睡眠環境:創造安靜、舒適、黑暗且溫度適宜的睡眠環境。可以使用遮光窗簾、耳塞或白噪音機來減少干擾。
避免刺激物:晚間避免咖啡因、酒精、尼古丁等刺激物,這些物質會干擾睡眠質量。
限制電子產品使用:睡前至少一小時避免使用手機、電腦等電子產品,因為其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素分泌。
飲食調節:晚餐不宜過飽或過遲,避免睡前大量飲水,以減少夜間醒來的頻率。
適當運動:白天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有助於晚上的睡眠,但應避免睡前三小時內進行劇烈運動。
中醫調理:根據體質差異,可通過中醫辨證論治,選用適合的中藥或針灸穴位來調節。
心理減壓:學習壓力管理技巧,如正念練習、漸進式肌肉放鬆等,有助於減輕心理壓力。
避免躺床不睡:若20-30分鐘仍無法入睡,不要強迫自己,可離開床鋪做些放鬆活動,直至感到困倦再回床。
若長期失眠且影響日常生活,建議尋求專業的註冊中醫師或其他醫療人員的幫助,找出失眠的根本原因並進行針對性治療。
中醫可以治療失眠嗎?
可以的,中醫認為,失眠多由心、肝、脾等臟腑功能失調所致,根據「不寐」的不同症狀表現和個體差異,採取辨證論治的方法進行治療。中醫治療失眠的主要方法包括:
中藥治療:根據不同的證型選用相應的方劑,如心脾兩虛型可用歸脾湯、肝鬱化火型可用加味逍遙散、心腎不交型可用黃連阿膠湯等。這些中藥方劑能夠調節臟腑功能,平衡陰陽,從而改善睡眠。
針灸療法:通過刺激特定穴位,調節人體氣血運行,改善臟腑功能。常用的穴位有神門穴、三陰交穴、安眠穴等。針灸治療失眠具有起效快、副作用小的優點。
耳穴壓豆:在耳朵上的特定穴位貼壓王不留行籽,可以持續刺激穴位,達到治療失眠的效果。常用穴位包括神門、皮質下、心、腦點等。
情志調理:結合心理疏導和情緒調節,幫助患者緩解心理壓力,改善情緒,建立良好的睡眠態度。
生活指導:調整飲食、作息時間和生活習慣,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對睡眠的影響。
臨床研究表明,中醫治療失眠具有明顯療效,特別是對於慢性失眠和藥物依賴性失眠患者。中醫治療失眠的優勢在於其整體觀念,不僅針對睡眠問題本身,還關注引起失眠的根本原因,避免了單純依靠安眠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和依賴性。因此,對於失眠患者來說,尋求專業中醫師的幫助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。
如何快速入睡穴位?
中醫有多個穴位可以幫助快速入睡,以下是一些常用且易於自行按摩的穴位:
神門穴:位於手腕內側,小指一側的腕橫紋上的凹陷處。此穴是安神寧心的重要穴位,可輕揉按壓3-5分鐘,有助於平靜心神,緩解失眠。
安眠穴:位於耳後乳突與枕骨之間的凹陷處。每晚臨睡前,用指腹按壓此穴1-2分鐘,可幫助放鬆精神,促進入睡。
三陰交:位於小腿內側,腳踝內側高點上方四指寬處。按摩此穴可調節肝脾腎三經,對於肝氣鬱結或陰虛火旺導致的失眠有良好效果。
湧泉穴:位於足底前三分之一處的凹陷中。睡前用熱水泡腳並按摩此穴,可引導上浮之氣下行,有助於改善心火亢盛型失眠。
印堂穴:位於兩眉間的凹陷處。此穴是清頭明目、寧神安眠的重要穴位。輕輕按壓或揉按此穴能夠舒緩頭部壓力,減輕焦慮情緒,幫助平靜心緒,有效改善因精神緊張、思慮過度導致的失眠問題。
按摩穴位時,力度宜適中,以有酸脹感但不疼痛為宜,每次按摩約1-3分鐘。若有頭暈、不適感應立即停止。此外,穴位按摩雖然有輔助快速入睡的作用,但若長期失眠嚴重,仍建議諮詢註冊中醫師,進行全面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