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醫教室】子宮肌瘤易復發!開刀vs中醫治療哪樣最好?

認識子宮肌瘤及其治療方法

子宮肌瘤是常見的婦科種良性腫瘤,主要以有無症狀或症狀的嚴重程度來決定治療方式,決定子宮肌瘤患者是否要開刀。中醫認爲子宮肌瘤的多數由氣滯血瘀、肝鬱氣滯引致。香港每4位女性中就有1人患有子宮肌瘤,隨著年紀越大,風險就越高。在更年期前後,子宮肌瘤的發生率更高達40%至50%。不過,其惡性的比例不到1%,屬良性的子宮肌瘤通常無須開刀切除,透過中醫治療子宮肌瘤也可以縮小瘤體,改善病情。

子宮肌瘤有哪些症狀?

如果你擔心自己可能患上子宮肌瘤,不妨看看下列症狀,數一數自己中了多少項:

  • 月經不調:月經周期異常、痛經、不正常流血等
  • 白帶增多:正常的白帶是略顯粘稠的白色分泌物,但若產生大量膿血性排液且伴有異味都屬不正常
  • 經血量異常:長期經血量多,甚至導致貧血
  • 腹塊:感覺腹部脹大有腫物,伴有下墜感
  • 腹痛:一般患者不會有疼痛的症狀,不過當肌瘤變性或者扭轉時,就會造成急性腹痛
  • 壓迫:子宮肌瘤若持續生長,有可能會壓迫到鄰近器官,如膀胱、直腸、盆腔血管等,造成尿頻或排尿困難、便秘、水腫等
  • 不孕:若肌瘤壓迫到輸卵管或子宮腔時就會影響精卵著床,不易受孕

如有超過3項症狀,可能你已患有子宮肌瘤,需要儘快尋找醫師做進一步檢查,再決定是否要採用西醫的方式,開刀切除子宮肌瘤,或是採用中醫治療子宮肌瘤。

子宮肌瘤的分類

臨床上子宮分爲三層,子宮内層是黏膜層,中間是肌肉層,最外邊是漿膜層。長在不同位置的肌瘤會有不同的症狀和風險。

黏膜下肌瘤

肌瘤在子宮腔内生長,臨床症狀較明顯,最常見為經血量過多,導致渾身乏力,甚至造成嚴重的貧血。如果肌瘤繼續增生,會導致不孕;若是能受孕,也有可能會因爲空間不足影響胎兒發育,導致流產或早產;如果胎兒成功在孕婦子宮內成長至妊娠足月,也有可能會因爲子宮腔變形導致胎位不正,或肌瘤影響宮縮,導致難產或產後出血。

二、肌壁間肌瘤

肌瘤位於子宮肌壁内,是最常見的肌瘤形態,也是最容易治療的。這類肌瘤會使子宮腔變形或增大,影響子宮收縮,可能會有經血量過多,或經期延長的情況。

三、漿膜下肌瘤

肌瘤向子宮外腹腔生長,很少有出血或不適的症狀。但如果肌瘤持續向子宮外生長,最後剩下瘤蒂與子宮相連,這個瘤蒂將會成爲肌瘤的唯一血循環,若是漿膜下的肌瘤蒂發生扭轉,瘤蒂會壞死斷離,肌瘤就會脫落在腹腔内,並依附在腹盆腔其他臟器繼續生長,變成寄生性肌瘤,引發腹水等病症。

四、子宮頸肌瘤

肌瘤長在子宮頸附近,這類肌瘤較少見,這類子宮肌瘤若要開刀切除相當有難度,容易損傷膀胱和輸尿管。

子宮肌瘤是什麽原因導致?

目前對於子宮肌瘤的成因尚未有明確的説法,推測大多可能是與女性荷爾蒙,也就是雌激素相關。根據臨床觀察,子宮肌瘤高危族群主要為:

  • 中年婦女:女性越接近停經階段,代表子宮受雌激素刺激的時間越長,因此子宮肌瘤更好發於中年婦女。
  • 初經較早的女性:初經越早就代表雌激素越早分泌,刺激子宮的時間就越長,會提高罹患子宮肌瘤的機率。
  • 生活與飲食習慣不正常:長期精神緊張,及喜歡以肉類為主食,或大量進吃含有雌激素補品,例如燕窩、蜂王漿等的婦女,也較易罹患子宮肌瘤。
  • 肥胖:BMI超過27以上的女性,體内脂肪細胞會刺激雌激素分泌。研究指,肥胖的女性患上子宮肌瘤的機率比正常女性多32%。
  • 家族遺傳:若家族內有患有子宮肌瘤的女性,她自身發病率也會較常人高。

中醫怎樣看子宮肌瘤的成因?

子宮肌瘤被中醫歸為血瘀證。在中醫理論中,子宮肌瘤的成因主要是由於體内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不通,形成血瘀,在子宮内變成肌瘤腫塊。中醫認爲,此症最容易發生在以下幾類體質的女性身上:

一、氣滯血瘀

中醫認爲子宮肌瘤最主要是由於氣滯血瘀所引起,而氣滯的原因多數是因爲個人負面情緒太多、壓力太大,無法得到適當的緩解,以致體内的氣不通暢,引發一系列月經問題,如經前乳房脹痛、周期異常、量過多、經期延長等,其他症狀包括失眠或睡不安穩,注意力無法集中、有時候會有胸悶的狀態,長期都氣滯血瘀,經血無法順利排出,在體內累積,就有機會形成子宮肌瘤。

二、痰濕

在中醫觀點中,子宮肌瘤的形成可能與痰濕體質有關。痰濕體質的人可表現為體重偏重、容易水腫等。痰濕體質容易積聚濕氣和痰濁,使身體代謝,靜脈運行變慢,阻礙氣血運行,產生痰、濕、淤互結的情況,從而形成子宮肌瘤。

三、虛寒

虛寒體質指的是體内陽氣不足,長期畏寒,而且會有白帶過多、月經周期紊亂、經血量太少等狀況,由於容易出現子宮虛寒,導致寒凝血瘀,便可能會加劇阻礙子宮內的血氣運行,形成腫塊。

四、氣虛

氣虛體質簡單來説就是體内的氣不足,這類人常面色蒼白,容易疲勞,經血量多,氣虛之人無法推動血液運行,容易造成血瘀,久而久之形成囊腫。

中醫治療子宮肌瘤的方法

西醫治療子宮肌瘤主要有開刀和藥物治療兩種方法,但無論採用哪種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和副作用。故此,只要子宮肌瘤小於5公分,大多患者都偏向尋求中醫治療子宮肌瘤

通常中醫在治療子宮肌瘤前,會先作出辨證,分辨子宮肌瘤的位置、大小、數量及嚴重程度,同時結合全身症狀,再提供治療方案。中醫認為四類子宮肌瘤類型中,肌壁間肌瘤的治療效果相對較好,而其它則需要更多時間和耐心來改善症狀。另外,若是子宮肌瘤太大,中醫也會建議患者採用中西合璧的方式,即是先開刀切除子宮肌瘤,後續再以中醫進行調理。

對於肌瘤較不嚴重的患者,中醫治療子宮肌瘤時會依據「理氣祛滯、活血化瘀」的原則,結合內服中藥和中醫理療治療子宮肌瘤,避免肌瘤變大,或縮小,甚至消失。

  • 中藥治療

中醫在治療子宮肌瘤時,會根據不同體質和症狀調配藥方。以虛寒體質的子宮肌瘤患者為例,中醫常用溫補陽氣,祛除濕寒的中藥,幫助平衡體内陰陽,促進氣血運行,減輕子宮肌瘤症狀;若是氣虛體質的子宮肌瘤患者,中醫則會處方具有溫補療效的中藥,如黃芪、黨參等,從而改善子宮肌瘤狀況。

如果子宮肌瘤患者在經期時有明顯經血量過多的狀況,中醫會先處方失笑散、舉元煎等藥方,為患者補氣攝血、祛瘀止血。非經期時宜服用鬱金、丹滲、夏古草等中藥,幫助活血化瘀,散結消腫,再根據體質配合用藥,例如,經常焦慮失眠、煩躁易怒、經期紊亂多屬肝鬱氣滯,可用逍遙散、陳皮、柴胡等疏肝理氣。

二、理療手法

爲達到最佳療效,中醫治療子宮肌瘤時也會依據患者情況實施不同理療手法,常用手法包括針灸、艾灸、刮痧、拔罐、推拿按摩等,以助患者活血通絡、調和氣血,活血化瘀,加強中醫治療子宮肌瘤效果。

子宮肌瘤開刀後 中醫調理防復發

其實子宮肌瘤大多屬於良性腫瘤,若沒有對日常生活造成困擾,通過中醫調理也可以讓子宮肌瘤不再增大,甚至縮小或消失。但如果子宮肌瘤大小超過6-7公分、影響受孕或造成其他不適感的話,醫生才會建議開刀切除子宮肌瘤。然而,從西醫角度來説,開刀切除的子宮肌瘤只是已成型的腫瘤,並不能徹底根除,所以子宮肌瘤開刀後,配合中醫的調理是非常重要。

一般患者在子宮肌瘤開刀後會氣血受損及出現一系列的不適症狀。因此,針對這類子宮肌瘤患者,中醫常以益氣滋陰、養血復脈為基礎,再選擇適合的中藥進補,以提升免疫力和子宮肌瘤開刀後的恢復。在飲食方面則建議盡量選擇口味清淡,營養價值高的食物。

另外,即使完成子宮肌瘤開刀手術,中醫所説的氣滯血瘀、痰濕等體質問題也會仍然存在。若不及時調養身體,隨時都有可能導致子宮肌瘤復發。因此,在等待傷口癒合後,中醫會著重於改善體質,通過中藥和理療手法來調整體質,平衡體内陰陽,促進氣血流通,避免子宮肌瘤再度復發。

如果想在食物裏加入些中藥藥材可以選擇比較溫和的選項,比如枸杞、玉竹、百合、蓮子等。然而,在使用中藥材之前,最好還是先詢問中醫,避免刺激子宮肌瘤增生。中醫也會根據子宮肌瘤患者開刀後的具體情況,定制個體化的食療配方,以確保患者能夠快速從手術中恢復及降低復發風險。

如何預防子宮肌瘤?

一如上文所言,中醫角度認為子宮肌瘤的形成與血瘀有關,而血瘀往往源於個人體質不佳。因此,若想預防子宮肌瘤,改善體質是關鍵。女性平日都可以多飲用、進食一些預防子宮肌瘤的中醫藥食療:

一、合歡花麥棗茶

材料:

  • 合歡花 11g
  • 浮小麥 38g
  • 紅棗 5顆
  • 生甘草 8g
  • 水2000ml

煮法:將所有材料洗乾淨,紅棗剪碎。所有材料加水一起煮沸,去渣後即可飲用。

功效:合歡花可疏肝解鬱;浮小麥則益氣解熱,可穩定情緒;紅棗補氣補血;甘草調和諸藥。

適用:適合月經前容易頭痛、情緒不穩定,心情煩躁的女性、有助調理氣血,預防子宮肌瘤。

二、桃仁紅花粥

材料:

  • 桃仁 10g
  • 紅花 3g
  • 白米 100g

煮法:將桃仁搗爛如泥後去渣取汁。桃仁汁、白米和紅花一起煮成粥即可。

功效:桃仁和紅花可活血化瘀、散結消瘀。

適用:適合缺乏運動,長期久坐的上班族女性,有助排清血塊,避免形成瘀血。

中醫師提醒:有子宮肌瘤或經期量多的女性,請勿在月經期間食用,避免經血量增加。

最後,想提提大家,預防子宮肌瘤,不單單是靠中草藥,控制體重、適當運動、保持心情舒暢、健康飲食、少吃生冷寒性食物等也是調理體質的關鍵。

Share: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