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後憂鬱(產後抑鬱)是指女性在分娩後出現的一種情緒障礙,主要表現為持續的情緒低落、焦慮和絕望感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,超過10%的孕婦和產後婦女會經歷憂鬱症[1],本文將會探討有關如何發現產後憂鬱,以及從中醫角度,如何預防及改善產後憂鬱問題。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產後抑鬱的成因
產後抑鬱的成因複雜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1. 生理因素
- 荷爾蒙劇烈變化:分娩後雌激素和孕激素急劇下降
- 甲狀腺功能改變:可能影響情緒穩定
- 免疫系統變化:影響神經遞質的平衡
2. 心理因素
- 對母親角色的適應壓力
- 對寶寶照顧的焦慮和不安
- 對身體形象改變的困擾
3. 社會因素
- 缺乏家庭支持系統
- 工作與育兒的平衡壓力
- 社會角色轉變的適應問題
4. 其他因素
- 個人或家族憂鬱症病史
- 懷孕期間的併發症
- 生活重大變動或壓力事件
- 睡眠不足和身體疲勞
這些因素往往是相互影響的,任何一個或多個因素的存在都可能增加產後抑鬱的風險。了解這些原因有助於及早識別高風險群體,進行預防和干預。
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產後憂鬱?
首先,我們要知道產後抑鬱的主要病徵。根據香港衞生署建議[2],如果以下的情況持續多於兩星期,並明顯影響媽媽的日常生活,便應及早尋求協助:
- 大部分時間持續低落情緒,例如感到沮喪、憂愁,或會無故的哭泣、欲哭無淚
- 過分焦慮、煩躁不安
- 對以往有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,甚至不想照顧孩子或和孩子互動
- 自責內疚,感到一無是處和絕望
- 經常感到疲倦及缺乏活力
- 難以集中精神及難以作出決定
- 食慾不振
- 失眠或早醒
作為新手父母時,我們可以透過自我觀察去察覺是否有產後抑鬱的可能性,我們可以:
- 每天記錄自己的情緒變化
- 留意是否有持續的負面想法
- 觀察與寶寶互動時的感受
- 關注自己的睡眠和飲食情況
建議可以和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,不要獨自承擔。同時,可以定期與醫生討論自己的情況,及時獲得專業建議。
患上產後抑鬱症應如何治理?中醫治療產後抑鬱
中醫認為產後抑鬱與氣血失調、臟腑功能紊亂有關。分娩過程中的大量出血和體力消耗,容易導致氣血虛弱,影響情志健康。
因此在治療產後抑鬱媽媽時,會根據媽媽的體質而選用適當的中藥方劑,常用疏肝健脾或大補氣血的藥物。另外,中醫亦有機會使用針灸,調節媽媽氣血,改善情緒狀態。
在坐月的時候,如果能及早針對性地改善媽媽體質,除了可以令媽媽更迅速地恢復,也可以增強母乳孩子的健康和免疫力,亦可以減低媽媽患上產後抑鬱的風險。
預防產後抑鬱
媽媽在生產後,不論在日常生活、個人身份、身心體質都會有很大的改變,而媽媽的精神情緒狀態會影響她的日常家庭生活、工作表現、甚至與伴侶的關係和孩子的成長等。要預防產後抑鬱,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:
生產後仍保持充足休息
產後父母的休息時間會大幅度減低,因此要爭取充足的睡眠時間,善用嬰兒睡眠時間休息。另外,懷孕前有充分的準備,作出適當的家庭和財務安排,可以減低生產後勞心傷神。媽媽亦應盡早與家人溝通,安排人手輪流照顧嬰兒,增加產後媽媽的休息時間。
坐月食療改善體質
生產後必須注意營養均衡,攝取足夠蛋白質,並且保持規律的飲食習慣。根據產後媽媽的體質,透過調整月子餐單可以有效改善媽媽身體和情緒健康。
適度運動及身心放鬆
雖然照顧孩子是很忙碌的事情,但仍要抽時間進行休閒活動,例如散步或與朋友會面。一些放鬆技巧,如冥想、深呼吸,以及保持適度戶外活動、曬太陽都可以幫助減低產後情緒問題。
建立溝通支持系統
產後媽媽和家人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,旁人很難完全理解產後媽媽的困擾,因此與伴侶及其他家庭成員保持良好的溝通,可以促進了解及互相支持。參加媽媽互助小組,與其他家長溝通和分享經驗,建立支援網絡,也可以有助穩定產後媽媽情緒健康。如果已出現情緒問題,要盡早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。
記住,產後抑鬱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。在身分改變後,記得給自己調適的時間,接納不完美也是成長的一部分。如果發現自己有相關症狀,請及時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,不要獨自承擔。
[1]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(n.d.). Depressive disorder (depression).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https://www.who.int/news-room/fact-sheets/detail/depression
[2] 家庭健康服務 – 產後的情緒健康. https://www.fhs.gov.hk/tc_chi/health_info/woman/14750.html